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- 网络成瘾

网络成瘾

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

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发布的第53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:截至2023年12月,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.92亿人,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7.5%!

青少年网络成瘾(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)是指青少年因过度依赖或沉迷于互联网(如游戏、社交媒体、短视频等),导致对现实生活、学习、社交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模式。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无法自控的上网冲动,并伴随戒断反应(如焦虑、烦躁)和耐受性增强(需要更长时间上网才能满足需求)。


一、网络成瘾的核心特征:

根据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观察,青少年网络成瘾通常表现为以下特征:

1. 失控性

- 无法控制上网时间,即使知道有害仍持续使用。

- 计划使用1小时,实际常超过3-4小时。

2. 戒断反应

- 被迫停止上网时,出现情绪低落、焦虑、易怒或身体不适(如头痛、失眠)。

3. 耐受性增强  

- 需不断增加上网时长或刺激强度(如更激烈的游戏)才能获得满足感。

4. 现实功能损害

- 学业成绩下降、社交退缩、忽视家庭关系。

- 身体问题:视力下降、颈椎病、昼夜颠倒导致的代谢紊乱。

二、常见类型


青少年网络成瘾并非单一类型,可能表现为以下形式:

1. 游戏成瘾

- 沉迷于网络游戏(如《王者荣耀》《原神》),追求虚拟成就或逃避现实压力。

2. 社交依赖  

-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(如微信、QQ、抖音),通过点赞、评论获取认同感。

3. 信息强迫  

- 反复刷短视频、新闻或娱乐内容,无法停止“信息流”浏览。

4. 虚拟关系沉迷  

- 过度投入网络交友、直播打赏或网络恋爱。

三、成因分析


网络成瘾是心理、生理、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
1. 心理需求

- 逃避现实:学业压力、家庭矛盾、自卑心理的出口。

- 成就感缺失:现实中缺乏认可,通过游戏升级或粉丝关注弥补。

- 社交需求:内向青少年通过虚拟社交获得归属感。

2. 生理机制  

- 大脑奖励系统被激活:上网时多巴胺分泌带来快感,形成“行为-奖励”循环。

- 青少年前额叶皮质(负责自控)发育不完善,更易冲动。

3. 社会诱因  

- 网络内容设计:算法推荐、即时反馈机制(如“小红点”提示)增强依赖性。

- 同伴影响:同学或网友的群体行为(如组队游戏)形成压力。